【校訊記者陳家弘報導】
「紅衣小女孩、蔣公銅像、辛亥隧道女鬼…」一襲咖啡色裙裝與駝色呢帽,謝宜安典雅中帶點少女的夢幻氣質。隨著話匣子打開,她帶來一則則過去耳聞的「都市傳說」,讓塵封的記憶於腦海中漸漸甦醒。
中文系訓練,發掘寫作樂趣
「我是在進政大後才開始寫作。」曾獲道南文學獎,已出版數本小說、非虛構寫作的謝宜安,相較於其他高中時投身寫作的作家而言起步較晚。就讀中文系時加入系上的「文學寫作坊」是她寫作之路的重要階段,也是謝宜安肯定自我的地方。
「寫作坊會請老師品評我們的文章,同好們也會互相討論,對我很有幫助。」在文學寫作坊中,謝宜安體會到寫作是件自在、開心的事,因此結識許多同好,其中不乏現今知名的作家,也讓她在寫作旅途上創作不輟。
憶起大學恩師,謝宜安對高桂惠老師「中國古典小說專題研究」課程印象深刻。藉由高老師對明代《三言》、《二拍》及其他小說導讀分析,開啟謝宜安對小說這種傳統研究上相對邊緣,卻能反映大眾流行的文本深厚興趣,也為她日後投入都市傳說、妖怪研究立下契機。
「都市傳說」探究群眾心理
畢業後本著對臺灣研究的興趣,謝宜安與政大、臺大奇幻社的朋友們共同成立「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」,從事臺灣妖怪考據研究,推出了不少相關書籍、桌遊與實境遊戲,將人們引入臺灣神怪世界之中。
為何以「都市傳說」為探討主題?謝宜安表示,自己所屬的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在撰寫《唯妖論:臺灣神怪本事》時,原以為椅子姑、虎姑婆等過去常出現在記憶中的鬼怪,已因生活環境變遷而逐漸消失。但在接觸到都市傳說後才發現,過去這些民俗傳說中的鬼怪並未消失,有些還與現代生活、謠言結合,孕育出另一種屬於城市的「鄉野奇譚」。
「日本、美國有許多研究都市傳說的書,可惜臺灣沒有。」受到美國民俗學者Jan Harold Brunvand《消失的搭車客:美國都市傳說及其意義》啟發,謝宜安發現書中對都市傳說的模式、來源、流變探討,與過去中文系所學的文本分析十分相似,也因此燃起她心中創作一本屬於臺灣都市傳說專書的火種,也才有《特搜!臺灣都市傳說》、《臺灣都市傳說百科》等書誕生。
謝宜安認為,都市傳說的背後往往有其故事原型,可能源自於臺灣,也可能來自海外。這些原型在臺灣社會的土壤中發芽,經歷臺灣特有的歷史、文化與流言灌溉,誕生出特有的都市傳說。雖然經過分析,會發現這些都市傳說並非事實,但這些都市傳說的出現與廣為流傳,事實上反映了社會大眾的心理、內心的恐懼與焦慮。
交朋友是一輩子的事
「與知心好友一起走環山道,是我們友情的見證。」大一時,謝宜安較其他同學晚讀一學期,因此錯過了融入班上的黃金時間。但她藉著參加文學寫作坊等社團,結識了許多朋友,這些朋友不僅成為她現在的人脈,與朋友一同環山、漫步河堤的純粹友誼更是她一輩子珍藏的記憶。「在學校學到的不一定能全部帶走,但是朋友可以。好好珍惜大學時的友誼!」
政大無限誌 NCCU Infinity:萬聖節,讓我們來談談都市傳說 ft. 謝宜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