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身哲學世界

李明輝
 

【校訊記者易淳敏報導】

走進三、四坪大的研究室,一本本哲學經典有條不紊的躺在比鄰排列的書架上,彷彿置身小型圖書館。哲學系系友李明輝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軌跡,感激政大的教育不僅拓展他的視野,也開啟他對中國哲學的探索,奠定日後康德研究的基石。民國64年畢業後,接連攻讀哲學碩士並赴德深造,學成返國任教,目前除了於政大哲學系(所)兼課,也是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特聘研究員。  

時光倒回近半世紀,李明輝於民國60年進入哲學系,當時哲學系成立僅三屆,正值草創期,甚至曾經連續兩年沒有系主任,他感嘆,「在那個年代哲學系較冷門,尚未具備理想師資和充足資源。」另方面相較於其他學系,哲學系教學風格自由使得李明輝可以大量選修外系課程,舉凡經濟學、統計學、政治學等,飽覽各學科典範,而中文系的課更加深他對中國哲學的興趣。  

回憶大學生涯 多元學習奠定哲學基礎

哲學系老師們的教導令他終生感激,項退結老師的必修課西洋哲學史,啟迪了他對哲學基礎的認識;而孫振青老師,雖然只教過他一學期的康德哲學,卻帶他進入康德研究博大的世界,引領他走上學術之路。一直到赴德國攻讀哲學博士,李明輝才感受到政大的教育為他扎下如此穩固的根基。  

李明輝回憶那段資源不足的求學時光,感謝趙雅博神父擔任系主任時,四處奔走替學生聘請許多擁有「特異功能」的老師任教,解決系上師資缺乏的困境。他分享,當時請到了滿清親王後代毓鋆老師來政大開授墨家哲學,他二話不說的選了這門課。另外,政治系朱堅章老師縱橫的才氣,精彩的教學以及能夠不看教材寫出柏拉圖原文的驚人記憶力,也讓他難忘。

在政大求學期間,除了大量選課拓展自己的視野以外,李明輝亦加入政大青年社,投注許多時間在社團活動上,結識來自不同領域的同學並互相交流想法,包括商業週刊創辦人金惟純和聯合報副社長黃年等,也因此認識很多哲學系以外的人、拓寬人際網絡。  

適應力重於好成績 期待政大成為學術清流

透過課堂上與同學相處,李明輝觀察到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問題。當年就讀哲學系時,因科系冷門,系上士氣不高,許多同學相繼轉系。大約十年前開始,讀書做學的士氣一度攀升,不過隨著近年大學教育擴充與少子化影響,他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求知動機不強,士氣低迷。從自身求學經歷出發,李明輝鼓勵現在的年輕學子至少要具備兩種外語能力,「只有英文能力已經走不出去了。」在面對更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嚴峻條件下,他反而認為培養適應能力勝過得到好成績。  

面對現今浮躁的社會氣氛,李明輝具體指出台灣學術機構泛政治化、薪資結構不利於大專教師等弊病,身邊許多優秀教師被挖角到其他國家如香港、中國大陸任教。社會充斥對教師不切實際的期望,忽略了教師的本分應在學校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而非在電視節目上針砭時政。他認為政大應該鼓勵老實教學研究的教師,並思考如何留住現有的人才。採訪當時適逢校慶期間,他期許政大在日漸高漲的民粹氣氛中,沉得住氣,化為一股清流,「九轉功成,一陽來復」。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