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脫典型的法律人

陳美伶
 

 【校訊記者黃楷翔報導】

「我走的是跟傳統法律人不一樣的道路。」政大法律系學士及博士畢 業的陳美伶,有別於典型法律人投身司法人員的印象,將自己大半人生奉獻給國家,在中央及地方公部門戮力以赴,在結束40年公職的退休之際,從國發會主委搖身一變成為地方創生教母,成立臺灣第一個全國性的地方創生基金會,長期奔走在全臺22個縣市,協助創生團隊挺過疫情,持續發揮生生不息的影響力。

在政大法學院歷練達12年的陳美伶,提到念法律其實是父親的期許,初進法律系時成績並非特別卓越,直到開始沉醉於法律條文背後所暗藏的邏輯概念,能夠有脈絡地處理問題,對於她後續遭遇困難非常有幫助。因此陳美伶勤奮做課堂筆記,考試前還經常借給同學度過難關,在課業繁重之餘還參與插花社排解日常壓力、陶冶性情,最後以高考法制人員第一名的優秀成績進入法務部工作。

陳美伶就讀大學時仍處於戒嚴時期,開始致力於中央公部門後,從戒嚴轉變至解嚴、終止動員戡亂,到後來的政黨輪替及總統直選,因此也實際參與眾多法制工作,例如民法中男女平等問題的親屬法修正,數位時代開啟後推動行政程序法,讓政府能公開透明化行政流程,這讓陳美伶感嘆:「如果不是在那個時候,你可能沒有機會遇到這麼寶貴的一個階段,伴隨臺灣經歷重要的發展歷程。」

曾擔任臺南市政府秘書長的陳美伶,面臨臺南市升格直轄市之際,孑然來到臺南為建置新規章做準備,「我覺得這就是在寫歷史,所以我有充分的使命感。」從中央轉至地方,陳美伶也更瞭解如何在第一線解決民怨,亦讓當時的市政團隊團結一心,全心投入地方事務的精神,讓出身花蓮的她被誤以為是臺南人,為地方公共治理留下典範。

新冠疫情期間,中小型公司面臨周轉危機,眼光獨到的陳美伶,察覺中小企業實為臺灣的隱形冠軍,是提升經濟的重大功臣,因此她以特別股方式簡化行政流程的同時,救濟更多需要緊急資金的新創團隊,讓更多具潛力的企業能豐富臺灣的產業生態。離開公部門後,陳美伶成立了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,她提及擔任國發會主委時,從臺灣人口結構轉變中,意識到城鄉資源重分配的問題,因此開始深入全臺縣市,「你想知道地方的需求在哪裡,你就必須走到第一線去瞭解。」讓地方創生在臺灣逐漸成為顯學,以行動感召更多人共同為土地努力。

人生的下半場,陳美伶以三句話提醒自己,「生活要有內容、身體要健康、生死要自在。」脫離工作時期固定的行程後,要豐富每天的日常生活,並維持有紀律的運動與飲食,生老病死則放寬心看待,若遇低潮則先安定身心去面對,一步一步翻越生命中的重重山嶺。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