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產學營運暨創新育成總中心訊】
民國 96 年,在國藝會擔任研發專員的陳明輝開始接觸工藝產業,他發現臺灣工藝品質很好卻缺乏銷售管道,不僅面臨生產人才不足的困境,產業外的人們對生活中的工藝品也缺乏了解。為了解決臺灣工藝產業問題,陳明輝先是創辦「河邊生活」專賣臺灣工藝品,產銷全都自己處理,而後創辦「台灣工藝美術學校」培育工藝人才,推廣工藝產業,讓人們透過動手做來認識自己,理解工藝的重要性。
人生轉折是因緣際會 大量閱讀尋找人生解答
陳明輝說,人生每個轉折都是根據當下的條件、狀態以及因緣際會而做出的決定,沒有通則可言。可能遇見誰、聽見誰的一句話,「讓我覺得這是一條可以走的路。」年輕時的陳明輝和多數人一樣茫然,總會思考自己是誰,做這件事對自己有什麼意義、對社會又有什麼價值。早已培養大量閱讀習慣的陳明輝,遇到人生問題就去翻書尋找解答。每當陳明輝面臨人生抉擇時,他會回頭閱讀當年就讀廣電系時接觸的《百年孤寂》,重新思考故事角色的生命轉折和遭遇。
每個人都有美感經驗 透過雙手恢復「感受」
陳明輝創辦的台灣工藝美術學校是一個工藝培育機構,其辦公室坐落於文藝氣息濃厚的大稻埕。主要業務在辦理實體工藝課程、企業團隊經營,及協助政府 108 課綱的工藝教育。雖然學校名稱中有一「美」字,卻無刻意培養或提升學生的美感和鑑賞能力。陳明輝認為,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美感經驗」,只是繁忙的生活使人們慢慢遺忘去觀察生活中的美。因此,透過帶領學生運用雙手與自然材質互動,去習慣、觀察周遭事物,進而慢慢恢復人感受自然事物的本能。
工藝課全面進校 提供挑戰,激發學習熱情
然而,要讓人們看見工藝的好,必須要人們有機會接觸工藝。陳明輝直言,對學生而言沒有挑戰的事情就不重要,「就是沒有去挑戰學生的極限。」而工藝課必須「從無到有」完成一件作品,穩定地給予挑戰,不只是動腦、動手,還會挑戰全身。
而在成人教育,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做的不是大眾教育,而是企業人力培訓。秉持著「挑戰能成功擾動學生對學習的熱情」,讓因工作穩定而失去方向的員工們一起做木工,不僅讓個別員工認識自己、激發挑戰心,同時也促進團隊合作,組織運作便能更順暢、有發展性。陳明輝再次提及美感與工藝的關係,「美感教育對我們而言是副產品,美感是人與人互動中自然產生的東西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