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耕農業科技

盧安邦
 
【校訊記者程心報導】
傳播學院博士班校友、新創團隊「阿龜微氣候」共同創辦人盧安邦自 2017 年進入智慧農業領域後,耕耘逾 5 年的時間,不只將數據與農業知識結合,客戶也橫跨各個領域,包括自產稻米獻給梵蒂岡教宗的十大傑出青年魏瑞廷、生產 100%道地臺灣茶的台灣農林、致力降低葉菜硝酸鹽的主婦聯盟等。阿龜微氣候透過資料分析發揮實際效益,協助農民進行農務決策,並做到垂直整合,讓臺灣走出國際,目前市場也已拓展至馬來西亞、南非、中國與印度等地。

談起盧安邦投入綠色科技事業的契機,可說是一大巧合。擁有跨領域學習與合作精神的他,因撰寫博士論文,與資科系同學及科技農夫陳幸延搭上線。透過團隊成員的背景,盧安邦逐漸發現臺灣農業的痛點,決心深耕農業科技,就從政大創新育成中心開啟了他的創業生涯。

「我就是一個打雜的。」盧安邦開玩笑地說。擁有傳播背景的他,在團隊中負責公關、推廣以及專案管理等事項。秉持「邊做邊學」的創辦理念,盧安邦表示,過去做研究停留在紙上談兵,多數人對於農業改革的第一印象大多是永續、減少用肥、地下水問題等。但其實產業的樣貌、購買決策者與想像中大相逕庭,也讓他在創業過程第一次嘗到挫敗。他舉例:「我們從文獻上可以看到,很多中東的智慧農業都在做省水,但臺灣農民引流的水『根本不用錢』。臺灣農民最在意的,反而是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穩定性。」

因此,盧安邦及其團隊挽起袖子,實際走入農田,將資訊科學的技術結合歷年累積的研究,加上作物生理知識,完整蒐集種植數據,包含周遭光照度、溫濕度等氣候資料,連動農務行為,即時監看,幫助農民與農業專家一同協作,快速地掌握最佳種植模式。例如當寒流來襲,農作物各生長階段便會相應延後,農民則可運用團隊建置的生長期預測模型判斷農務行為如何調整。不過,盧安邦坦言,農業需求五花八門,許多問題仍仰賴客製化的分析尋找答案,然而客製化專案的做法成本較高。長期來說,阿龜微氣候仍希望將分析結果設計為各種軟體工具,服務更多有需求的農民。

對於計畫創業的學弟妹,盧安邦建議,在學階段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維邏輯。他認為在政大求學期間,最大收穫就是從研究的方法中,找到快速解決問題的技巧。此外他也提到,創業者必須有樂於探索的特質。對盧安邦來說,創業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。「工作會推著自己不斷成長,你的生活、工作與個人名聲會變得密不可分,如果你喜歡這樣的生活,創業會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。」他進一步建議學弟妹,除了懂得提出問題,瞭解提案跟規劃的技巧,也應充實解決問題的能力,將自己裝備為有執行能力的全方位人才。
回上一頁